公司概括 公司資料 損益表 資產負債表 財務比率 現金流量表 盈利摘要 派息記錄
股票編號 
中國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01618
公司概括
集團主席陳建光
發行股本(股)2,871M
面值幣種人民幣
股票面值1
公司業務集團主要經營主要經營工程承包、資源開發、特色業務及綜合地產業務。

全年業績:
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00,571,647千元,同比增長25.11%;實現利潤總額14,012,179千元,同比增長17.58%;實現歸屬母公司凈利潤8,374,970千元,同比增長6.52%。

業務回顧:
(一)工程承包業務
報告期內公司完成新簽工程合同額11,607.66億元,同比增長18.61%,其中,新簽冶金工程合同額1,577.94億元,同比增長10.04%,佔新簽工程合同額的比例為13.59%。新簽非冶金工程合同額10,029.72億元,同比增長20.09%,佔新簽工程合同額的比例為86.41%。公司新簽海外工程合同額為347.27億元,同比增長8.95%。

1.冶金工程建設業務
報告期內,公司加快核心關鍵裝備技術和新工藝、新流程的研發;創新商業模式,加快核心技術產品化,以產品為核心,以工程帶動產品,以運營形成粘性;圍繞綠色、低耗、智能、高效的目標研發新工藝、新流程、新裝備、新材料技術,積極把握綠色低碳項目機會。公司緊抓重點區域,盯緊重點客戶,聚焦重點項目,確保重點大項目落地,「冶金建設國家隊」市場優勢地位持續鞏固。報告期內,公司牢牢把握機遇,冶金建設合同額繼續保持高位增長,中標玉昆煉鐵煉鋼總承包、盛隆產業升級技術改造(第二階段)煉鐵總包、中天綠色精品鋼項目軋鋼工程總承包等一批重大建設項目,使冶金建設國家隊地位得到持續鞏固。

在冶金建設智能化方面,公司智能製造基於工業互聯網平台的三個一體化解決方案架構不斷拓展:鐵區智能化項目繼續拓展並深入,在智慧高爐、釩鈦礦高爐冶煉領域迎來技術深化與升級的契機;全廠智能化、能源、軋鋼等板塊智能化成為「新力量」;全球首個數智孿生料場實現無人智能協同,利用數字孿生技術,遠程精準掌握料場設備、原燃料的進出及使用情況,在線管控原料質量、優化原料庫存和減少儲運成本。公司下屬中冶南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開發的「高爐大數據智能感知及可視化管理平台」入選工業與信息化部2021年大數據產業發展試點示範項目,並在寧鋼、武鋼、昆鋼高爐上線。

在冶金建設綠色化方面,公司重點在長短流程低碳冶煉相關原料製備、爐頂煤氣循環技術、低碳高爐關鍵設備及富氫竪爐技術、大廢鋼比技術、綠色電爐技術、超級電爐技術、核心裝備開發等方面加快推進部署,並集中強有力的資源快速建設好、發展好中冶低碳技術研究院。

報告期內,公司繼續深耕海外冶金建設業務,取得重要突破:成功簽約土耳其ERDEMIR4號焦爐和化產項目,進一步在歐洲市場擦亮中冶品牌;成功簽約印尼LAMAN200萬噸/年氧化鋁項目,加快開拓氧化鋁市場,戰略意義重大;正式簽約印尼德信鋼鐵3號高爐和轉爐項目,該項目被納入我國「一帶一路」建設重點項目庫;成功簽約德天焦化(印尼)470萬噸/年焦化項目,為公司在印尼的焦化行業再添新績。

2.非鋼工程建設業務
①房建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
2021年,公司在持續做好疫情常態化防控的基礎上,堅持「做世界一流冶金建設國家隊,基本建設主力軍、先鋒隊,新興產業領跑者、排頭兵,長期堅持走高技術高質量創新發展之路」的戰略定位不動搖,集中優勢資源,設定合理作戰半徑,採用「1+M+N」的市場戰略佈局,以「聚焦優質市場、聚焦優質項目、聚焦優質業主」為市場營銷工作主基調,系統佈局京津冀環渤海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城市群、中部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兼顧西北和西南重點城市的大區域市場,深耕國家中心城市和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及「一帶一路」沿線等熱點地區,著力提高在熱點區域的影響力、控制力,奮力開拓國內外工程市場,年度新簽合同額再創歷史新高,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報告期內,公司相繼中標一批重點項目:湛江經開區東海島產業園(擴園)生態環境導向片區綜合開發(EOD)項目、邢台市邢東新區片區綜合開發項目、肇慶金利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含蜆崗鎮)活道橫江產業園基礎設施投資合作方和勘察設計施工總承包項目、柳州高速過境線公路(羅城經柳城至鹿寨段)PPP項目、龍崗區吉華街道秀峰工業城片區城市更新單元項目、濮陽市東北舊城更新改造項目、宜昌高鐵新城片區開發項目等,市場影響力不斷提升。

此外,公司通過不斷深化與地方政府及大型企業等戰略客戶的合作,持續創新商業模式,靈活運用EPC+F等新型商業模式,促進承包模式向高端化和系統一體化方向發展,積極拓展城市更新改造、片區整體開發等業務,成功打通項目全生命週期內的投融資、設計、建設、運營一體或多種業態組合的產業鏈,贏得新的競爭優勢。

②新興產業領域
公司按照「新興產業領跑者再提速、再擴容、再創新」的目標,通過資源整合、技術進步、營銷模式調整,不斷增強在新興產業領域的競爭力,把冶金領域的技術優勢向新興產業領域進行移植、轉化並持續創新,在生態環保(包含市政污水處理、河道整治、垃圾焚燒、固廢處理、土壤修復、礦山修復)、新能源工程、主題公園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公司依託下屬各專業技術研究院的領先專業技術優勢,為客戶提供全產業鏈、全方位的綜合性服務。其中:

在生態環保產業方面,公司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圍繞長江大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對生態環保市場進行重點開發,全力打造中國中冶生態環保品牌。公司已成立專業的生態環保子公司中冶生態環保集團有限公司,搶抓綠色低碳發展的有利時機,依託領先技術優勢,在水務、固體廢物處理、礦山修復、生態環境治理等方面形成規模優勢,逐步打開了市場。

2021年,公司成功簽約了九江市中心城區水環境系統綜合治理二期項目、涿州市中心城區及松林店鎮和松林店經濟開發區供水管網工程、宜昌市主城區污水廠網生態水網共建項目二期、宜賓市筠連縣水務環保一體化建設項目、馬鞍山市中心城區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廈門集美僑英片區排水管網改造工程、廈門東部垃圾焚燒發電廠三期項目總承包合同、洛陽市新安縣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項目、廣西壯族自治區土地綜合整治EPC項目、杭鋼舊址公園土壤修復工程、湖北葛店搬遷場地遺留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工程等一批具有代表意義的項目。

在新能源產業方面,近年來公司積極佈局多元化戰略,利用自身工程技術優勢,向光伏、風力發電、新能源汽車以及半導體等高技術新興產業領域重點發力挺進,市場增速明顯。在光伏和風力發電方面,2021年,公司新簽黃石新港大成100MW漁光互補光伏電站項目、靈壽縣新盟新能源200MW光伏發電項目、照旺新能源烏拉特中旗巴音烏蘭源網荷儲一體化50MW風儲供熱項目等光伏、風力發電項目。在新能源汽車和半導體工程領域,2021年,公司新簽包括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純電動乘用車項目生產區車身車間工程、合肥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一期)項目、麗江市硅材料加工一體化-單晶硅棒項目、泉州三安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半導體研發與產業化項目等一批大型項目。

在文旅工程工程方面,公司作為全球最大的主題公園建設承包商,擁有國內唯一一家主題公園專業設計院,是國內唯一同時具有主題公園設計、施工總承包資質的企業。報告期內,公司成功中標和新簽雄安新區中央綠谷及東部溪谷二期工程(綠谷部分)施工總承包項目、滄州市中心城區大運河文化帶重點項目——滄州市園博園項目,天府藝術公園•文博坊片區文旅配套建設項目、洛陽金隅城集團有限公司翠雲峰森林公園提升改造項目、深圳市光明小鎮歡樂田園首開區追光農場樂園項目等一批文旅工程項目,進一步彰顯公司在主題公園領域的品牌影響力和行業競爭力。

在檢驗檢測業務方面,隨著國家發佈多項政策支持和促進檢驗檢測業務健康發展,行業內部優秀企業加快併購步伐,內部整合趨勢明顯。公司在檢驗檢測業務領域的資質能力覆蓋建設工程、水利、鐵路公路交通、石油化工、電力煤炭能源等工業與民用建築各領域,具有資質全、專業特色突出、社會認知度高的獨特優勢,是目前國內土木工程領域最全最強的綜合性檢驗檢測企業之一。公司擁有國家工業建構築物質量安全監督檢驗中心、國家鋼結構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和國家建築鋼材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三個國家級質檢平台,以及一個冶金環境監測中心,擁有檢測參數6,000餘項。目前,公司內部有多家子公司承攬檢驗檢測認證業務,報告期內公司對下屬檢驗檢測業務機構進行了整合,旨在迅速做大做強檢驗檢測認證業務,樹立「中冶檢測」專業化品牌形象,並通過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獲取工業、民用、鐵路、交通等領域的檢測資質,擴大業務範圍,提升專業檢測能力,打造全產業鏈模式,進一步鞏固行業地位,帶動分佈在四川、上海、安徽、雄安等地的檢驗檢測機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整體提升公司檢驗檢測認證業務競爭力。

(二)房地產開發業務
報告期內,公司嚴格遵守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堅持「房住不炒」方針,實施分類施策、分城施策,繼續完成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環渤海為重點發展區域並輻射全國的戰略佈局,加快在重點區域儲備優質土地的工作步伐。2021年共獲取11個商品房項目,佔地面積82.93萬平方米,計容建築面積155.98萬平方米。

2021年,中冶置業作為公司下屬房地產旗艦企業,連續第四年位列「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第40位、盈利性和穩健性TOP10,同時榮獲「中國城市開發運營優秀企業」、「中國房地產年度社會責任感企業」、「中國房地產產品力優秀企業」稱號。2021年,中冶置業品牌價值大幅攀升34%,達到268億元,進一步鞏固了城市開發運營商領先地位。中冶置業主體長期信用等級為最高等級AAA,評級展望為穩定。

報告期內,公司房地產開發投資金額為152.6億元,同比下降34%;施工面積924.8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1%;其中新開工面積79.6萬平方米,同比下降60%;竣工面積240.4萬平方米,同比降低13%;簽約銷售面積68.4萬平方米,簽約銷售額163.3億元。

(三)裝備製造業務
公司裝備製造板塊以下屬多個核心製造基地為主要依託載體,業務範圍主要包括設備製造類及鋼結構業務兩大主要方面,涵蓋冶金╱民建設備及其零部件、鋼結構及其他金屬、建材製品的研發、設計、製造、銷售、安裝、調試、檢修以及相關服務。

公司設備製造類板塊以冶金設備為主,擁有中冶賽迪裝備基地、中冶陝壓裝備基地、中冶長天重工基地、中冶南方裝備基地等多個核心製造基地,其產品涵蓋燒結球團、煉鐵煉鋼、鑄造軋鋼等冶金主要工藝關鍵設備,廣泛應用於國際國內大型鋼鐵工程項目,未來裝備製造業務將緊跟國家鋼鐵行業佈局調整和產業升級步伐,以節能環保、綠色製造、智能製造為突破點,充分發揮核心製造基地研發中試、核心製造、總裝集成三大功能定位,加速推進核心技術的產品化和產業化。公司將研發的核心技術放入保險盒,搭載在產品上發向「一帶一路」沿線及世界各地,將裝備製造業務打造成為冶金建設國家隊的「硬支撐」、冶金裝備新產品的「孵化器」和「中冶裝備」品牌的「承載者」。

公司擁有「國家鋼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中國鋼結構協會」等重要研發平台與行業內最具影響力的專業協會,幾乎主編、參編了國內所有鋼結構國家、行業標準,在鋼結構綜合技術方面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具備集研發、設計、製造、安裝、檢測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整合優勢,打造了包括雁棲湖APEC會展中心、上海世博會主題館等一系列具有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的知名工程。

公司作為國內最大的鋼結構製造企業之一,在全國佈局多個鋼結構製造基地,幾乎覆蓋全國所有經濟熱點地區。公司鋼結構製造產能、產業規模和製造量均居全國同行業前列,擁有中冶(上海)鋼構基地、寶冶鄭州鋼構基地、五冶成都鋼構基地等多個核心鋼結構製造基地,其中中冶(上海)鋼構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公司鋼結構業務板塊的代表企業,通過整合公司內外部鋼結構業務資源、優化鋼結構產能佈局,堅持走「專業化、品牌化」道路,實現了穩健快速發展,2021年承攬諸多有影響力的鋼結構專業工程:北京2022年冬奧會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第一標段鋼結構工程、南京金融城二期東區鋼結構製造工程(南京第一高樓)、國家級特大型博物館-黃河國家博物館項目一標段鋼結構工程等標誌性項目。

(四)資源開發業務
報告期內,公司從事的資源開發業務主要集中在鎳、銅、鋅、鉛等金屬礦產資源的採礦、選礦、冶煉等領域,以「精管理、強質量、降成本、控風險、有回報」為目標,努力提升自身礦產資源的開發及運營水平。在產礦山項目通過採取全封閉和網格化管理,建立緩衝隔離區,嚴格按照國內標準實施防疫措施,成功應對了境外疫情風險和安全風險的雙重挑戰,產銷兩旺,抓住金屬價格上漲的有利條件,實現了營業收入和利潤的大幅增長。

(1)巴布亞新幾內亞瑞木鎳鈷項目
報告期內,該項目累計生產氫氧化鎳鈷含鎳31,594噸、含鈷2,955噸,受新冠疫情影響,鎳金屬產量略有下降。在下游強勁需求持續釋放的基礎上,該項目全年累計銷售氫氧化鎳鈷含鎳32,790噸、含鈷3,033噸,鎳金屬銷量較上年增長10%,加之鎳價高位震蕩、鈷價震蕩上行,該項目2021全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0%,淨利潤同比增長624%,為公司業績提升做出了重要貢獻。

(2)巴基斯坦山達克銅金礦項目
報告期內,該項目成功抵禦了新冠疫情和外部安全風險的雙重挑戰,實現了防疫反恐、雙防雙控,確保生產運營平穩,全年累計生產粗銅18,806噸,同比增長51%,累計銷售粗銅15,860噸,同比增長21%,受銅價高位震蕩的有利影響,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1%,分紅利潤同比增長74%,持續為中巴雙方創造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此外,經與巴方有效溝通並初步達成一致意見,在第三租賃期於2022年10月到期後,將由公司繼續租賃經營該項目,開始為期15年的第四租賃期。
(3)巴基斯坦杜達鉛鋅礦項目
報告期內,該項目經受住了新冠疫情的衝擊,克服了外部安全風險和人員輪換等方面的困難,2021全年累計生產鋅精礦含鋅35,391噸、鉛精礦含鉛7,277噸,較上年略有增長,銷售鋅精礦含鋅31,962噸、鉛精礦含鉛6,546噸。儘管鋅金屬銷量較上年下降近三成,但是受鉛鋅價格上漲的有利影響,該項目全年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淨利潤同比增長68%,已開始為中巴雙方實現分紅,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4)阿富汗艾娜克銅礦項目
報告期內,阿富汗局勢發生重大變化,公司提前研判、迅速行動、穩妥應對,確保項目資產未受損失、人員安全健康。下一步,公司將努力爭取國家的政策支持,盡快與阿方就項目開發的重要問題達成一致意見,依據平等互利的原則進一步開展談判,有理有據有節維護公司的合法權益。

(5)洛陽中硅多晶硅項目
公司下屬洛陽中硅高科技術有限公司(簡稱「洛陽中硅」)實施的電子信息材料轉型升級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項目計劃投資15.5億元,佔地350畝,建設區熔級多晶硅300t/a、VAD四氯化硅6,000t/a、PCVD級四氯化硅120t/a、電子級四氯化硅80t/a、電子級三氯氫硅2,000t/a、電子級二氯二氫硅500t/a、原料級六氯乙硅烷50t/a、電子級六氯乙硅烷50t/a、電子級正硅酸乙酯500t/a,計劃於2022年10月竣工投產。二期項目計劃投資26億元,預留用地365畝,錨定已取得突破的新產品,擴大高純多晶硅生產規模,並新建電子特氣、前驅體材料等10類新產品。2021年洛陽中硅實現銷售收入8.76億元,同比增長161%,其中新產品銷售收入突破1.1億元,同比增長350%,淨利潤1.15億元。

該項目是填補國內高端硅基材料空白的「進口替代」項目,技術來源於洛陽中硅承擔的國家工業強基工程等成果,多項成果經過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發展前景廣闊。未來,洛陽中硅將積極踐行「擔國家責任,補基礎材料短板」的企業使命,堅持「走高端、多品種、小批量、高收益」的發展思路,立足集成電路及光通信領域,並向相關技術領域穩步拓展,力爭打造產值規模超百億的國家前瞻性基礎材料創新中心和生產基地,承擔起引領我國硅基材料行業向更高水平發展的國家責任,鞏固和提升我國在光通信和半導體行業的地位與話語權。

業務展望:
(一)行業格局和趨勢
一是鋼鐵工業發展變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2021年,鋼鐵行業通過挖潛增效,努力克服原燃料價格高位運行的困難,行業效益創歷史最好水平。2021年前11個月,鋼鐵行業實現營業收入63,362億元,同比增長36.25%;利潤總額為3,517億元,同比增長86.46%,創歷史最好水平。預計2022年鋼需求總量將有望與2021年基本持平。

2021年,鋼鐵行業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中鋼協公佈的數據顯示,2021年11月,鋼產量排名前10位、前20位的企業鋼產量佔全國的比重分別為40.39%、54.85%,分別比2020年同期提高2.99個百分點、3.26個百分點。行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顯著提高,2021年鋼鐵行業一系列產品實現全球首發,填補世界空白,一大批鋼鐵企業積極探索建立氫冶金示範項目並有所突破,240多家企業約6.8億噸粗鋼產能已完成或正在實施超低排放改造。

儘管2021年鋼鐵行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2022年行業仍面臨產能過剩、鐵礦石資源保障能力明顯不足、能源環境約束趨緊等難題,在綠色發展新趨勢下,我國鋼鐵行業機遇與挑戰並存。從機遇來看,將助推鋼鐵行業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推動生產工藝技術轉型升級,鋼鐵企業也將持續深化數據利用,著力開展新一代智能管控中心建設,推動全行業智能轉型升級;從挑戰來看,我國鋼鐵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時間緊、任務重,綠色設計產品覆蓋不足,國內鋼企環保水平差距依然較大,超低排放改造仍是重要抓手。此外,鋼鐵企業「走出去」的熱潮方興未艾,已成為中國鋼鐵工業謀求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之一,特別是一批民營企業的表現尤為引人矚目。鋼鐵工業的綠色化、智能化和「走出去」為公司帶來了新的市場需求,同時也給公司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二是建築業發展變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2021年在建築業領域,國家聚焦「兩新一重」和短板弱項,擴大有效投資,加強系統化的佈局,加快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建設,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支持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加強了城市防洪排澇設施建設,推進了一批重大工程建設。

2021年全國建築業總產值達293,079億元,同比增長11%,增速跑贏全國GDP。建築業飛速增長的同時,行業也正在呈多元化與專業化並行發展。一方面,部分龍頭企業通過轉型,進入新一輪快速發展通道,在PPP、F+EPC、ABO等新商業模式的影響帶動下,大型建築業企業紛紛成立涉及諮詢、投資、財務、採購、金融、運營等類型子公司,打造全產業鏈綜合性工程建設集團;另一方面,相當數量的中小企業在市場萎縮的情況下生存遇到困境,整合重組加速進行。住建部等13個部委2020年聯合印發的《關於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我國智能建造與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政策體系和產業體系基本建立,推動形成一批智能建造龍頭企業,引領並帶動廣大中小企業向智能建造轉型升級,打造「中國建造」升級版。公司2022年將繼續推動數字化轉型,成為智能建造的龍頭企業,在新一輪建築業數字化發展的大潮中搶佔先機。

自2020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資質改革方案後,2021年國務院和住建部又相繼發佈了《關於深化「證照分離」改革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的通知》、《關於做好建築業「證照分離」改革銜接有關工作的通知》、《關於取消工程造價諮詢企業資質審批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的通知》和《建築工程施工發包與承包計價管理辦法(修訂徵求意見稿)》等文件,明確停止受理三級、丙級等60餘項資質申請,從源頭梳理資質架構,建設工程企業資質類別將進一步簡化。國家對資質管理制度的改革,將進一步推動建築業強化「優勝劣汰」趨勢。

面對未來的機遇和挑戰,公司將堅定信心和決心,進一步搶抓機遇、主動出擊、借勢發力,做好充分準備,既要發揮全產業鏈整合集成的合力效應,又要具備化整為零、個突破的靈活與高效,積極妥善應對各種競爭關係。

(二)公司發展戰略
在「十四五」期間,公司將以「聚焦中冶主業,建設美好中冶」為發展願景,在新常態下繼續堅持「做世界一流冶金建設國家隊,基本建設主力軍、先鋒隊,新興產業領跑者、排頭兵,長期堅持走高技術高質量創新發展之路」的戰略定位,大力發展「四樑八柱」的業務體系和產品定位。

「四樑」是冶金建設、工程承包、新興產業、綜合地產四大業務板塊。

「八柱」是冶金工程與運營服務、礦山工程與運營服務、核心裝備與鋼結構、房屋建築及城市更新、交通市政與其他工程、生態環保與文旅工程、新能源與礦產資源開發、綠色健康智慧地產。

世界一流冶金建設國家隊:始終站在國際水平的高端和整個冶金行業發展的高度,按照世界一流標準,集中冶金8大部位、19個業務單元的精兵強將,持續不斷加大研發投入,瞄準冶金工程的重大和前沿領域,提高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集中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和重大裝備,以核心技術的迭代升級再拔尖,始終保持獨佔鰲頭;通過整合公司內外研發、諮詢、設計、裝備、施工、運營等資源,整合國內外戰略客戶、核心設備製造商、信息化服務商的資源,在「專業鏈+產業鏈」上增補拔高,把優勢鏈條做得更優、把薄弱鏈條補強、把缺失鏈條補全,以全產業鏈集成整合優勢再拔高,始終保持無可替代;抓住國內鋼鐵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的機遇,在冶金建設結構調整、產業佈局、流程優化、技術改造、裝備升級等方面積極佈局,堅持「技術、成本、合作」三原則開拓海外市場,以技術創新為先導,實現規劃、設計、建設、服務、原料等一體化、全流程、全生命週期輸出,以持續不斷地革新創新能力實現市場的內拓外展再創業。加速培育形成世界第一冶金建設運營服務國家隊,承擔起引領中國冶金走向更高水平、走向世界的國家責任。

基本建設主力軍、先鋒隊:以「主力軍」和「先鋒隊」的姿態,把握「一帶一路」政策,挖掘沿線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巨大潛力,充分發揮公司全產業鏈協同優勢,以科技創新引領市場開拓,成為目標國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深度參與者,培育謀劃一批高質量、高效益、有特色的品牌工程;緊緊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等國家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佈局重心,在房建、交通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中高端地產等基本建設業務領域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加大市場突破力,提高市場影響力,積極參與城市軌道交通、特高壓、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爭做國家基本建設和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的主力軍。面對建築產業化發展趨勢,充分發揮國家鋼結構研究中心和中國鋼結構協會等優勢資源,形成具有中冶特色的混凝土、鋼結構裝配式建築技術體系,成為國家和行業相關標準和規範的制定者,打通設計與製造、構件生產、施工的鏈條和環節,推進公司形成集研發、設計、製造、安裝、檢測為一體的裝配式建築企業。

新興產業領跑者、排頭兵:以行業「領跑者」和「排頭兵」的擔當,緊跟國家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建設步伐,挖掘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新興產業市場機遇和方向,以市場需求為牽引,以技術突破為驅動,以資本實力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倍增器」,大舉向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大型主題公園建設、海綿城市、智慧城市、美麗鄉村、康養、環境與新能源等領域發力,集中資源統籌開展新興產業的關鍵、共性技術研究,積極主導編製有關規範、標準,建立相應技術體系和標準體系,全面提升整體規劃及實施能力,確保以技術領先優勢佔據市場主導地位,成為技術高端、產品高端、市場高端的行業領軍企業,爭做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建設理念、設計和施工方面的領跑者,實現公司轉型升級發展。

長期堅持走高技術高質量創新發展之路:是公司伴隨著新中國鋼鐵工業恢復建設、突飛猛進的發展歷史形成的結論,符合新發展理念要求,是公司改革發展、做強做優做大的必由之路,是實現總體戰略的唯一路徑。冶金工程系統性、綜合性、複雜性的特徵,使公司具有了其他建築業企業所不具備的學科門類齊全、創新能力突出的技術優勢,打造了公司在冶金工程領域獨佔鰲頭的核心技術、無可替代的冶金全產業鏈整合優勢、持續不斷的革新創新能力,樹立了公司冶金建設國家隊地位,造就了公司的輝煌。「長期堅持走高技術高質量創新發展之路」就是要牢固樹立技術創新是引領企業發展第一動力的理念,加快研發引領建築產業未來發展新興技術,始終佔據技術的制高點。公司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及國資委決策部署,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優化產業佈局,突出主責主業,推動公司「四樑八柱」產業體系優化調整;聚焦公司自身突出問題,加強公司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公司經營質量效益。

(三)經營計劃
公司2021年度計劃實現營業收入4,150億元,實際實現營業收入5,006億元;計劃實現新簽合同額12,000億元,實際實現新簽合同額12,050億元,超額完成目標。

2022年,公司計劃實現營業收入5,500億元,實現新簽合同額12,500億元。
資料來源於上市公司財務報表
更新日期: 2024/05/16

*資料最少延遲十五分鐘

資料由AASTOCKS提供 免責聲明
免責聲明
本網頁的資料由阿斯達克網絡信息有限公司提供(「資料」)並只供參考用途。華僑銀行(香港)有限公司不保證、擔保或聲明任何資料的準確性、有效性或完整性(不論是明示或默示),亦不會就因為或有關資料的任何錯誤、遺漏、不正確或就使用及/或倚靠任何資料而招致任何人或使任何人蒙受之任何不論是直接、間接或連帶的損失或損害負責。